谎中慌乱见“荒唐”
作者:黄丹华    来源:现代管理学院思政办    加入时间:2024-12-05 13:36:49     浏览量:

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总有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印在心里,影响深远。对于我而言,童年的仅有一次挨打,如今想起,藤条鞭笞掌心的痛感仍能随着回忆布满身体的每个细胞里,记忆犹新。那一天,在邻居小伙伴的怂恿下,我抱着妈妈不知道钱少的侥幸心理,偷拿了1毛钱。结果妈妈很快发觉“小偷”是她最信任的女儿,但我却嘴硬地说谎我没拿。后来谎言还是被拆穿了,妈妈歇斯底里地把我打了一顿。妈妈那句“做人要老实、不说谎,你若不学好,如何自处,妈妈很伤心”一直刻在我的脑海中,影响着我的为人处世。

一路走来,我很幸运,从事我热爱的辅导员工作。我喜欢与学生在一起,因为他们的青春、纯粹、真诚、简单,因为学生会尊师重教、向善向真,或是从小被教育诚信所以相信学生都很诚实。然而,现实不经意地“啪啪”打脸,我看到谎言且入局,自我慌乱而怀疑,自觉荒唐而反思。于是,我从辅导员视角谈谈由“谎”而发的“慌”“荒”境界,希望老师与学生之间,未来都能以真诚、诚信、信任为伴。当然,文中意见仅是个人见解,我们不论对错,毕竟每人立场不一。

入局:身陷谎言而不知

故事一:

“老师,我要退学去创业”“嗯…能和我说说吗?”学生侃侃而谈,在与他探讨了学与不学的利弊,作为辅导员,我尊重和理解学生。在学生提供家长联系方式后,我联系学生父亲,交谈许久后父亲同意退学并让辅导员代为签字。

故事二:

“小伙子,怎么多次请假或旷课”“老师,我家里发生太多事情,爸爸重症,妈妈无业,姐姐要还巨额债务,我无心学习因为要兼职贴补家里”。作为辅导员,我同情和心疼学生,也曾因他的哭诉而自己伤心落泪,我想能帮则帮。

故事三:

“老师,我家里有事情要请假”“老师,我会晚归因为在看医生”“老师,我今天身体不舒服,我想请假”。学生请假时,我与学生家长在微信里联系确认情况。作为辅导员,我相信和保护学生,毕竟认真请假的脆皮大学生着实不易。

故事N

还有很多类似的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暖心糟心故事,内容可以发挥强大想象,可以参考媒体新闻……

总结:辅导员工作琐碎不已,周旋在各类会议学习、材料整理、矛盾纠纷、思政教育中。面对学生,只要你说,我们愿意听,我们更愿意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一句“女人何可为难女人”也同样适应辅导员与学生的微妙关系。毕竟教师与学生的剧本设定是合作共赢,没有利益纠纷,更不用玩宫斗剧。成年人应为自己的演技负责,而不应让他人去验证演技如何。作为辅导员,我以诚信与信任入了学生的剧,却全然不知自己竟可能是那个会慌的“小丑”……

破局:不已而你呢

故事一:一星期之后,通过学生数据库信息,电话联系退学学生父亲咨询一些小事,父亲惊讶回复我家孩子退学了?我什么时候同意了?

原来以前联系我的是假爸爸。

故事二:两星期之后,学生好友告知辅导员旷课学生欠了他很多钱,交谈中才确认父亲身体健康,母亲工作,姐姐无债务,而他的贫困生信息也是……

原来以前的煽情故事是假的。

故事三:当学生请假多了,我想听听母亲讲讲孩子的情况。通过学生数据库信息,电话联系了学生母亲,可笑的是妈妈从未加过我微信!

原来微信妈妈竟是学生小号。

故事N:可能许多暖心糟心故事背后,可能有荒唐的惊喜和不为人知的秘密……

总结:被骗了,我的第一反应是慌张:我好像闯大祸了,好像同情错了,好像错付人了。我再细想又慌乱:感慨“人心叵测”“诚信缺失”“学生太精太高级”,再嘲讽“自己太傻太天真”。面对其他学生,我慌忙又应激:同学,这是真爸吗?同学,发个亲妈微信?同学,信息真实吗?同学等等,我再确认下……

同学,不要着急不要烦躁,不要觉得辅导员神经症了。辅导员只是想把信息填写正确,家校沟通清楚,工作落到实处,因为我们不想再慌张。毕竟我们不慌,你们不荒,才能岁月静好,各自安好。

出局:看似荒唐又有理?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我在讲一个个故事,一些辅导员或是学生们可能碰到的寻常故事:为了不上早晚自习或某门课程、为了外出旅游或是参加演唱会、不参加活动或是想简单地躺在床上而用上假爹假妈假理由……学生的小心思,辅导员们都懂,毕竟谁没有年轻过……但是不诚实、不得体的方法,钻小漏洞、抱侥幸的心思,这些看似“荒唐”行为真的好吗?我尝试反思、总结、探索,给出可能合理化的答案。

反思:荒唐行为的合理设定

我们的学生怎么了,为什么欺骗辅导员老师。基于以生为本的理念,我们反思一些合理化的原因:

1)无效沟通的阴影:说谎学生可能多次与家长、老师沟通不畅、沟通无效,刻板认为家长与老师都是学生的对立面,不可能支持学生的想法与行为。学生害怕面对沟通失败,选择错误却可控的说谎方式。

2)个体成熟的优越:说谎学生可能认为个体已经成年,有权选择生活方式、时间安排,有权自主安排人生且不被控制。即使用谎言换来新“生活方式”,他们也因为享受自由与独立的优越感而“乐在其中”。

3)责任义务的规避:说谎学生可能讨厌学习安排、纪律约束或是享受校外生活,毕竟“趋利避害”“喜善厌恶”乃人之本性。选择说谎,可以偷懒且可以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规避责任与义务。

总结:荒唐行为的危害程度

1)诚信缺失:破坏学生应有的诚信品质与德行,留下“失信”画像。

2)信任危机:导致学生、家长与学校间的沟通脱节,信任关系受损。

• 3)失信处罚:如若说谎与逃避情况恶劣,违反校规校纪,接受处分处罚。

探索:荒唐行为的规避之路

如何杜绝失信行为,应该有许多剧本可行:

如若以刚制刚,以后都按规矩办事,严格审批请假流程,必要时视频通话或是身份验证?再是层层加码,加强各类沟通、各类监督,多方引导?想必定会师生关系紧张、亲子关系紧张……我想还是大家都退一步,以诚待人。十八大以来,诚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作为大学生,我们一路接受知识与德行熏陶,更应注重自身文明素养,践行诚信为本,牢记八荣八耻的“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同时也请同学们换位思考,每个人都喜欢被真诚对待,而不是被困在谎言。也请同学们记着,只要请假理由合规、流程到位,以诚相待,辅导员老师们更希望你们守住安全底线、做人原则,活出青春该有的样子,当然偶尔请假看追星、做特种兵、发个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何不可……年轻嘛,偶尔疯狂下多好。

所以,以后不要骗辅导员了,可好?